我可以為你們做什麼?
作者/李維倫 圖片來源/Helping without Hurting
想像你結交了一群美國朋友,他們熱情洋溢又充滿活力地拜訪你的學校、你也邀他來家裡做客,喝飲料、暢聊,在臨走之前,他們用真誠無比的眼神看著你說:「請問,我們可以為你們做什麼?」請問你當下的心情會是……?
有一支搞笑短片,透過某種海上民族的觀點來嘗試「拯救」現代人(嗯,有點穿越劇的味道……),包含他們把現代人從「有巫術的盒子」中解放出來(那叫手機跟電腦啊),然後教現代人怎麼伐樹、狩獵、生火、吃肉喝血,來過一個他們認為「夠好的生活」。影片裡的主角說:「這次旅行的亮點,就是我們為他們的房子彩繪。」看到房子上的圖案跟主角的燦笑,我整個都笑到失聲了!
服務隊常希望到了當地後能夠貢獻一己之力,改善當地的某些現況,期望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然而往往這樣的舉動帶來的會是對當地的傷害。我們真的認為當地人不知道該如何彩繪自己的家園嗎?會有父母希望看到自己的小孩需要靠捐贈生活嗎?
2011年初抵尼泊爾,大家覺得一天只能吃兩餐的小孩們好令人心疼,然後買了一堆點心給全校小孩,過了兩年後,某個志工被小孩追著要點心吃,她狐疑地問我:「他們很餓嗎?為什麼第一天就一直跟我說we are hungry?」我倒抽一口氣,彷彿見證了前兩年4天3夜服務隊留下的足跡,如何形塑了當地孩子對外國服務隊的想像。
我們選擇的服務地區通常都有著貧困和缺乏的議題,只是服務隊停留的時間太過短暫,很難對於當地貧窮的原因有深刻的剖析,因此在嘗試「消除貧窮」這件事上,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物質缺乏的現象,而選用給予食物、玩具、文具等物資,反而帶來自卑感、削減了自尊,也壓掉了當地人的一些聲音。
在籌劃服務內容的時候,其實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我們幫得上什麼忙?這樣的幫忙是否適合當地發展?而當地人在這樣過程裡的經驗和感受是什麼?服務隊可以跟當地的組織合作,配合他們已長期發展出來的服務內容與模式,透過他們的文化與觀點,來認識這個地區的議題。
那麼服務隊可以做什麼呢?首先就是,不要做什麼!
意思是不要貿然開始一個計畫,或嘗試在服務期間產出什麼、製造一個成品。服務隊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跟隨者、傾聽者、學習者;認識當地的文化和生活,與當地人建立關係、互動、對話,學習當地人如何工作,激勵、鼓勵當地人,特別是第一線工作者,他們才是那群長期在地耕耘、真正促成改變的人。
有時候最需要重新提醒自己的是,我們來並不是要帶來改變,我們是來跟他們一起工作,向這些人學習的。
作者介紹|李維倫
曾任海外服務隊領隊,現在很跳tone地在電影公司擔任助理製作人。青春期因為晚熟而飽受人際關係的苦惱,因進入了充滿接納與誠實的群體,得以在安全的環境裡,看清楚自己。進入NGO工作後被逼得在短時間快速長大、老練,被人笑稱集滄桑和簡單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