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漾基金會
這樣剝洋蔥,在家看疫情新聞也能跨文化、遊世界
在這全球共同面對疫情挑戰的時刻,天天看到不同國家發出的反應、政策,你是否曾有難以想像、困惑不解的想法呢?或許這正是因為你站在文化差異的十字路口,對方的新聞挑戰了你的既有概念。恭喜你,拜媒體之賜,即使在這段全世界禁足的期間,你也能有「跨文化」的思想旅行!
記得我在埃及時,穆斯林導遊告訴我一夫多妻的制度是「公平且美好」的文化,他向我解釋其中的道理。首先,如此每個孩子都能清楚自己的父母分別是誰,若為一妻多夫,就會不清楚父親血脈為何,所以這是公平。而在伊斯蘭傳統社會裡,只有男人才能出門賺錢養家,一夫多妻的制度是出於愛心和責任,讓更多的婦女孩童能被照顧,這是美好社會的實現。當我聽完這些,來自平權社會的我,原本激昂的反對漸漸緩和下來,我雖仍不能認同,但多了一份理解,因為我開始從文化行為探進了裡層的價值與世界觀。
文化是什麼?
其實「如何定義文化」本身就是個難題。它是一群人的共同生活模式,也是一種氛圍環境;是互動中的無語默識,又是顯而易見的建築、服裝、藝術。每個文化都有它的獨特性,也都會隨著時間而動態流轉,沒有一個文化可以像按靜止鍵一樣停留在某個時刻。而一個大文化中又有次文化、次次文化,次文化的終極又可能成為反主流文化的勢力,帶來強烈破壞再造的可能性。有些文化建構於宗教信仰,例如伊斯蘭社會、天主教國家;有些建構於世俗主義,例如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這些都是文化。
肯定的是,文化給了人歸屬感,是一種人類創造出來的共存方式。把生活在同一時空的人群串連一起,也承襲了先後世代的累積。因為文化,我們得以有默契的往來互動、得以傳承祖先智慧、得以在彼此的經驗中學習。這是文化的價值(註)。
可見文化不是一天造成,也不是單一層次的結構。以下分享人類學者提出的文化洋蔥模型,我把它暱稱文化洋蔥圈:
圖片來源|新漾基金會
文化最外層的是行為,就是我們看見彼此有明顯差異的地方。這行為是出於人覺得該怎麼做才符合規範(原則),往下深入則是認為什麼是好的(價值觀,例如審美觀)、什麼是對的(信念,例如誠實)。最終極的內涵則是相信什麼是真的,即是所謂的世界觀。
成為文化的搭橋者
文化洋蔥圈不只是學術認知,也能幫助我們在文化矛盾發生時,更容易跳脫衝突,進到理解差異的對話,而搭起雙文化的橋樑(bi-culture bridge)。
直爽文化的美國人講話,可能不小心就讓含蓄文化的華人受傷;而華人重人情往來的文化,對美國人來說可能造成壓力。如果和西方人同桌吃飯,伸手越過對方的碗盤拿鹽罐便犯了大忌;但華人認為吃飯就是要自己來,如果開口請人遞東西有嬌貴的嫌疑。拉丁美洲熱情的文化,對我們來說太過誇張;非洲的時間觀,在我們來看毫無紀律。
兩個不同文化發生衝突時,若能一層層的剝開、往核心了解,我們就能跳脫衝突、明白差異。「你為什麼這麼說?」、「你們為什麼覺得這樣比較好?」、「你們過往的經驗是如何?」、「這個習慣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問題。如果有時間,去讀對方的歷史,是了解一民族文化最關鍵的方式。(例如讀英國皇室的歷史,能更了解強生為什麼能激勵英國的士氣)
身為相對壓抑、害羞的台灣人,若和異文化的人相處,想特別鼓勵你不僅是聽別人的故事,也要勇敢地表達你的文化。不要凡事往肚裡吞(這雖是我們普遍的文化,但對外行不太通的),這樣才能給別人了解你的機會。
還記得小孩成長時,不斷問問題、不斷尋求幫助、不斷失敗再站起來的過程嗎?這就是我們學習他文化時把自己歸零應有的樣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謙卑。不以自己為最佳標準、不以自身文化為中心,才能踏出跨文化的那一步。其實文化的黏著性至強,沒有一個人能從自己的文化中完全脫離、完全客觀,跨文化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們可以練習成為一個,尊重、聆聽、理解異文化,和世界做朋友的人。這樣不僅能使我們能在這地球村的新世代和平共處,還能為自己帶來更開闊的視野。
下次再看到世界新聞時,嘗試先放下自己的準則批判,在腦中搬出這洋蔥圈試著層層理解,把握機會認識這多采多姿的世界吧!不能出國也能在思想中旅行,何嘗不是好事一件,你說是不是呀:)
註:人類用創造力在每個時空背景下發展出文化,為使社會得持續良好運作,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也可能因人性的權力、慾望等,添增了負面影響的成分,這又是另一個課題,我們就不在此討論了。
圖片來源|網路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