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新漾基金會

攝影,是權力還是連結?


(2013寒假,攝於尼泊爾照亮生命英語小學)

作者/李維倫 圖片來源/李維倫 (2013寒假,攝於尼泊爾照亮生命英語小學)

論是在路上閒逛的水牛、路過村落的駝鳥、尼泊爾漆成亮粉紅色、豔紫色的樓房、印度婦女身上令人目眩神迷的紗麗、在臉施著Thanaka的緬甸女子、在肯亞女孩頭上各種顏色的髮辮、穿著整齊制服認真上課的孩子們,是我們按下一次快門的主題。每每到海外服務,總是要帶著最好的單眼、類單眼相機,或是準備高畫素照相手機及自拍棒,留下最美的回憶。而這些照片放上社群媒體,得到的是比平常更多的讚和點閱率。

從2011年一路到了2016年,想起攝影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好像見證了一場尼泊爾村落居民對外國人攝影的認識過程。從2011年第一次有大批台灣人拜訪尼泊爾照亮生命英語小學時,我們拿起相機時,孩子們幾乎渾然不覺我們在幹嘛,很專注地看著我們這群在他們眼中的「白人」,還有我們帶來的各種遊戲;偶爾有些孩子看到相機,默默地迴身,不是害怕,比較像是不知道這個東西的用途。大人們很有感,看見我們拿起相機對準他們時,會露出一種不確定的表情,詢問可否拍他們的照片時,他們輕輕地擺頭,好像也不置可否地就讓我們拍照了。但無一例外的,就是當他們看到相機畫面裡的自己時,一定會露出燦爛的笑容,甚至到後來有些婦女們還會要求攝影師多拍幾張。

那時候,對這些山區居民來說,他們還沒有建立起相機跟影像之間的關聯性,所以鏡頭下拍到的,都是最真實

的樣子。但很快地,相機成了志工們跟當地孩子們之間很好建立關係的工具。當志工初來乍到,當地孩子們也還愣愣地看著他們時,先跟孩子們拍個自拍照,然後讓孩子們看看影像,孩子們的眼睛亮了起來,通通擠在志工老師身邊,「One more, teacher!」喊個不停,直到志工收起相機、手機。當志工手冊的封面換上了孩子們的照片,也成了孩子們爭相品頭論足的話題。

服務隊少不了要團體照,當地孩子們在台灣志工的指示下,加上看到一張張影像後,立刻習得的拍照必備姿勢:燦笑、比出YA的手勢、團體跳躍。想起去年一位印度宣教師曾經跟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對著鏡頭笑是刻意學習來的行為。」我恍然大悟,原來拍照的過程裡,我們已經潛移默化了這樣的概念給當地孩子。

常常受邀培訓海外志工學習攝影的劉建偉導演,在影像課程的開始跟最後,常殷殷囑咐志工們:「你們要記得一件事,這些當地的小孩為什麼願意讓你們拍?因為前面有很多的先前志工打下了關係的基礎,所以這些孩子信任你們。如果可以,我建議你們剛到的第一天不要開機,先好好的認識這群人。」拍攝紀錄片多年的導演,經常要處理的就是自己與被攝者的關係;談起攝影,導演說有時候拿著相機的人就帶著隱含的權力,話鋒一轉,他也說相機其實也能夠建立連結,所以希望能透過教拍片來培養現代年輕人在影像上的素養和觀點。

圖片來源/李維倫 (2013寒假,攝於尼泊爾照亮生命英語小學)

不管是攝影還是相機,本身是中性的,但在海外擔任志工的同時,拿著照相手機或站在攝影機後面的我們,是不是可以也很細緻、很尊重地對待被攝者呢?或者更多一點思考,攝影這件事,有可能成就什麼樣的美事呢?

作者介紹|李維倫

曾任海外服務隊領隊,現在很跳tone地在電影公司擔任助理製作人。青春期因為晚熟而飽受人際關係的苦惱,因進入了充滿接納與誠實的群體,得以在安全的環境裡,看清楚自己。進入NGO工作後被逼得在短時間快速長大、老練,被人笑稱集滄桑和簡單於一身。

關於好漾專欄

新漾邀請各領域作家在這裡和Youngman們分享好想法。

每週三固定上新文章,來看看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