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新漾基金會

行為背後的目的

最近上了一堂課,課程內容是正向行為支持,意思是用多元的教育方式,去了解一個人的行為目的之後,以尊重且幫助他增進個人生活品質的前提下,來減少他的行為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孩子常常在課堂上發呆睡覺、不抄筆記、老師問他問題他都答非所問,很多時候教學者會被孩子如此的反應激怒,甚至直接請他站到教室後面罰站,或者是劈哩啪啦破口大罵,或者也有老師會選擇忽略掉這樣鮮少有反應的孩子,當然一定也會有老師開始思考這個孩子怎麼了?是課程太困難呢?還是孩子有心事導致他分心?甚至有可能是因為一些疾病狀態的影響?

這堂課就是在教我們,每一個行為後面都是有他做出此行為的目的,當然是人都會有行為,所以不只是孩子,就連大人也是一樣的。

以小孩來說:母親節你請小孩畫卡片感謝媽媽,他如果生氣把紙撕破、或者是無緣無故打同學,這背後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他是獲得發洩的快感嗎?還是他想逃避掉可能媽媽不在他身邊呢?

又拿大人來說:如果今天你的伴侶一反常態的順服聽話且超主動的接手所有的家事,那他可能是為了獲得什麼嗎?還是他想要逃避什麼呢?

就著上述的問句,聰明如大家一定都可以理解行為目的的意思了,也就是說人藉著一種或多種行為可能為了達到不同或同一個逃避或獲得的效果。

課程中的學習我覺得困難的不是發現行為問題,而是老師要我們練習,練習用訪談、表格的記錄和實際的觀察來作為判定每一個行為背後的目的證據。原本以為很簡單,但實際操作下來我們都發現有一個盲點:在節奏快速的教學現場,很多時候行為發生的當下,身為老師的我們早就在一瞬間用我們自以為聰明且有理論根據的腦袋來判定了孩子行為的目的,更厲害的是在這同時我們也可能已經把如何處理應對這樣的行為在腦中描繪好處理方法以及相對應的策略,但這對孩子真的是好的嗎?

所以上課中老師對於我們常常提出策略想直接解決問題的當下,最常跟我們說的就是, 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有什麼我們還沒發現的線索呢?

他真是只是因為過動所以到處游走嗎?他真的只是因為自閉症所以會亂尖叫嗎?

患有過動症的他會不會有可能是因為想被注意所以到處游走?

還是說自閉症的他對於你大聲的說話連結到爸爸生氣的樣子而害怕尖叫?

在特教現場中,孩子可能口語不好,難道他就不能表達了嗎?其實在行為中孩子已經做出來無數的表達,如果我們沒有留意看,就會錯過那對話的機會。

這讓我想到班上的小單(化名),過動氣質的他,中午常常是睡個五分鐘就完全充飽電,然後就會開始想跑起來叫同學起床,直到被我再壓回睡袋裡。有一次他又再爬起來,而我又準備把他壓進睡袋裡的時候,他堅持一直做倒三角形動作,本來想再次哄他睡覺,因為太反常了所以我觀察了一下,後來聞到了一股臭味,才發現原來小單不小心大便在褲子上,這時候真的是慶幸我沒有照著平常的方式把他壓回睡袋裡,那之後的後果真是無法想像。

非常喜歡這堂課程,除了提醒我把孩子的標籤拿掉,單看他的行為表現來找原因之外,也再次反應出快速的判斷可能會導致我們對應使用錯誤的策略,而導致孩子持續在行為問題的漩渦當中。

願我們都能夠先慢下來觀察孩子的行為再做出有足夠證據支持的判斷,做到實實在在的對症下藥,幫助孩子面對生活時能夠問題少一點,快樂多一些。

作者/顧妹 圖片來源/顧妹

作者介紹|顧琬婷

現階段是求生中的特教老師,工作時總是想假期,假期中卻又開始想 念孩子們,喜歡運動時重新找回工作中喪失的多巴胺;喜歡人與人之 間相處的溫暖。相信每個人的受造都是獨特的,只是有些人走得慢需 要陪伴,於是帶著那一點點從天父來的的信心和愛投入特教事業中。

關於好漾專欄

新漾邀請各領域作家在這裡和Youngman們分享好想法。

每週三固定上新文章,來看看吧!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